欢迎来到湘菜人微报!

认证

大V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专栏 >
    保守与开放交锋下的现代湘菜展望
    发布日期:2020-03-31 22:21:15 阅读891次

来源:《湘菜》杂志

作者:秦少油

尊重原创,拒绝一切未经授权的转载


现代化浪潮的推动,湖南地域意识的兴起,外加文化层面的建构,使得现代湘菜传统得以基本确立。20世纪上半叶基本成型的现代湘菜传统,具备前现代时期湘菜所不具备的特点,其重要的贡献即是开放性和保守性相互交错。


一、饮食现代化:开放和保守可以并行不悖


在见识过北京、上海等地的酒楼之后,湖南人毅然抛弃了旧有的酒楼设计。这是玉楼东取法北京,这是天然台效法沪式洋楼,而湖南人所抛弃的,是我们今天津津乐道的园林式餐厅。《李辅燿日记》记载:“曲园为黄介孚宅后圃,即陈左卿丈桐荫园旧址,前年始辟为酒馆,改造洋式楼阁,花竹掩映,院宇开朗,遂为省中酒楼之冠矣。”曲园原本是黄介孚的后花园,然而依然改造为洋楼,这种设计上的改变竟也能获得老绅士李辅燿等人的认可,使得曲园的店面设计一跃而为湖南第一。这种依然革故鼎新的开放心态,与湖南之所以能成为清末维新运动的发源地一脉相承。而最早建立湘菜传统的叶德辉、谭延闿、曹荩臣等人丝毫也不保守,他们可以迅速吸纳白兰地和啤酒,敢于率先亲近西餐和日本料理,甚至并不惧怕改革湖南的烹饪技法。


与这种开放和包容心态相比,湖南人在饮食上还颇具有科学精神。湘西人陈渠珍(1882-1952)对家乡凤凰的社饭便有着钻研的精神,试看他的《寥天一庐日记》:“社饭味绝佳,亦吾乡所最盛行者。惜历次所煮非生硬即柔滥。去岁伯漪等所送之社饭则极为合适。力庸今日煮社饭,予令请伯漪代煮,留心一看,未必不能自煮。事毕至万天宫,伯漪正为拌米及肉菜、油盐上笼灌汤,又为炒冲菜,是极有经验者,得此一度实验,以后或不致有失也。晚餐食社饭,味极佳。”在陈渠珍身上,大胆将外地风味引入长沙的开放心态也尤其明显。


传统并非僵死而固化的遗产,而是如流水一样,不断吸纳支流,不断前进的文化长河。现代湘菜传统中的开放性一面也正如此。


然而,湘菜有开放与先锋的一面,却也如湖南人一样,自身还得流淌着保守的血液。这使得现代湘菜传统也具有顽固保守的一面,如王先谦在1911年后的某封书信告诫自己的管家:“由长至平客店饭菜价昂,而无可吃之物,我们行路,只炒豆豉肉丁一碗,随带酱菜。到店,屏去鱼肉,只用小菜一二样,又省钱又好吃,汝可在家替罗师爷安顿。”从长沙到平江的道路上,王先谦执着于俭朴的湘菜,所需要的无非豆豉肉丁和酱菜。而明代方进入中国的辣椒,在湖南扎根之后,也成为湖南人饮食上的执念。连谭延闿也不例外,在他的日记中频频提及辣椒,如:“惟食凉面二盌耳。最佳者,辣椒胜蒜泥也。”“向厨菜尚不恶,酿辣椒尚不如午食之酿莲花白也。”“切嫩鸡块更同炒兼可放茴香、辣椒或蒜”“菜有心思,然多落套,以干烧鳆鱼炒辣椒叶为最,红炖肘子次之。”谭延闿也一并迷恋湘潭酱油,然而难能可贵的是,他对外国酱油也有同等的欣赏,日记中有云:“食日本酱油鲍鱼,甚佳。”谭延闿之后,尤其是1949年之后到1978年,现代湘菜的保守性一面日益凸显,在湘菜菜谱中尽管还保存有鱼翅、鲥鱼等菜肴,但市面上以湖南技法烹饪的却已很少见了。


值得注意的,近些年湘菜保守主义有抬头倾向,这主要体现在:对辣椒传统的强调,对湖南本地食材的强调,对外地菜系的可以贬低,对西洋餐饮的轻视等等。然而,强调湘菜传统中的保守一面固然可以更加凸显湖南的特色,却很可能使自己丧失吸纳外来资源的机会,容易陷入坐井观天而不自知的窘境。在最近饮食本地化的浪潮下,组庵菜再度成为湖南人迈向高端餐饮的重要饮食资源,于是什么是真正的组庵菜成为业界争议的热点。然而从现代湘菜自身演进的逻辑看,与其争论什么是正宗的组庵菜,不如好好研究什么样的组庵菜还能在今后具备旺盛的生命力!


二、现代湘菜传统将走向何方


在现代湘菜传统确立之后六十多年,我们重新追寻现代湘菜的传统,显然并非仅仅为了缅怀昔日的湖南饮食的荣光,而是为了给湖南饮食的未来提供一些可能的选择。这种可能性的选择,在“出版湘军”最重要的产品——《走向世界丛书》中早已宣告。


在这方面,湖南醴陵人钟武雄(1918—2017)身上具有丰富的参考价值。钟武雄是海内外湘菜界耳熟能详的人物,改革开放后,他常回湖南,在政商界穿梭,服务乡梓,与餐饮界也多有互动。然而少有人知道钟先生曾在海外出版过一本湖南菜谱。而这,也是海外最早的湘菜菜谱,甚至可说是海外第一本湘菜著作。这本著作便是《Henry Chung's Hunan Style Chinese Cookbook》,1978年5月由美国Harmony出版社出版。书中的菜单,大多是钟武雄的湖南餐馆售卖的,比如红烧肉等等。其中还一些不伦不类的菜,如红烧牛肉,显然这道菜与湘菜关系并不大。然而去国三十年,又要在美国生存扎根,钟武雄餐馆中的湘菜面目与湖南本土的湘菜自然不能不有较大差别。值得关注的倒是:这本英文菜谱伴随着钟武雄的Henry's Hunan Restaurant(湖南餐馆)一起在美国享有盛誉。钟武雄在海外的成功提醒我们思考:在湘菜的整个历史长河中,湘菜可以是什么?今天的湘菜一定要是昨天的湘菜吗?其间能否有一些差异,甚至是较大的差别?不容否认的是,随着上海湘菜协会的成立,在中国最一线的城市“北上广”,湘菜都具备规模化、集团化和组织化的特点。数万家湖南之外的湘菜馆,如同湘军出湘一样,给湘菜造成声誉的同时,也正深刻塑造湘菜的新面貌。


以世界范围内最著名的湘菜“左宗棠鸡”为例。《纽约时报》记者詹妮弗李在《幸运签饼纪事:中餐世界历险记》曾专门追溯左宗棠鸡的起源及流传,她惊人地最后发现,左宗棠鸡是20世纪60年代湘菜名厨彭长贵等人在纽约开餐馆时发明的。至于味道,李记者这样描绘:“那味道甜美得就像一首夜曲。它就是那样的美味佳肴。它能让你一见钟情。”试问,这道左宗棠鸡以今天湖南人的视角来看,是一道湘菜吗?然而,左宗棠鸡不仅是一道湘菜,而且是全世界闻名的湘菜。更令人惊讶的是,彭长贵令这道菜在全世界风靡起来不过花了数年时间。


微信图片_20200331155414.png


2015年,8万份毛氏红烧肉、腊味合蒸、湘西外婆菜等湘菜产品首次出口非洲,给现代湘菜传统汇入了一股新的力量。这一事件表明,充分发挥湘菜的开放性,湘菜就有能力也有实力走向世界。然而,不容忽视的问题也依然存在,如果左宗棠鸡这样的菜肴大规模涌现,湘菜还是湘菜吗?此时,倒有必要回归现代湘菜传统中保守性的一面——越是地方的,越是世界的。无论走到哪里,谭延闿都记得湘菜的辣椒、湘潭的酱油;不管如何飞黄腾达,曾国藩和曾纪泽,都忍不住要从家乡寄送腊肉;更无论走到哪里,毛泽东都记得湖南的臭豆腐。这正如1946年前后在上海滩颇有地位的湘菜馆——九如,该店老板兼厨师张浩然,每年都要飞往湖南老家采购腊鱼、腊肉并亲自熬制菌油。


三、湘菜的声音将传得更远


湘菜出自湖南,但它的未来和世界注定不当止于湖南。


湘菜需要发声,但它的舞台和观众可能不全在餐饮界。


近几年,长沙已跃升为新的网红城市,湘菜也趁势成为热门饮食。新传媒与跨界带来的威力莫名其妙惠及湘菜产业。但不容否认,在最重要的舞台,米其林、黑珍珠、BEST50餐厅等重要的饮食标杆评选中,湘菜声音很小,堪称微不足道。如果将整个饮食比作食物链的话,湘菜仍处于食物链低端。受众很广,名声很大,但话语权和评价标准明显地不利于湘菜。


微信图片_20200331155414.png


湘菜,要想发出更大的声音,要将自己的声音让更多观众听见,就必须不断挑战旧有的权威,去最高的舞台与其他势力角逐。湖南,可以是湘菜的大本营,但湘菜的声音不能仅仅回荡在湖南。

分享 阅读891次

发表评论
最新评论
暂无评论

推荐资讯
首页 大V 消息 我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