部分图片来源网络,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
作者丨彪哥
尊重原创,拒绝一切未经授权的转载
在餐饮业,“创始人”曾经是一个沉甸甸的称号。
他代表着几十年的深耕,行业里有开创性的突破,或者是品类里掷地有声的权威象征。
人们看到这三个字,心里不由得肃然起敬,这是时光与口碑共同浇筑的标签。
但如今,“创始人”这个词已经成为吐槽的对象,一看到这三个字就心理在想:又出来一个糊弄人的。
为什么,“创始人”成为吐槽的常客,在各行各业里都成为廉价的人设:
一个店还在装修阶段,老板就在名片上“创始人兼 CEO”。
大学生在夜市里摆个路边摊,就敢打上“创意小吃创始人”的旗号。
开张三个月的奶茶店,老板就自称“某新式茶饮创始人”。
当人人都标榜自己是“创始人”时,这个词便彻底失去公信力,成为了和现在“帅哥”“美女”一样泛滥的口头禅。
培训机构的人设工厂, 流水线生产的“创始人”
曾几何时,“创始人”还是多么令人肃然起敬的标签。
如今,这个头衔被玩成了廉价的标签,沦为网友吐槽的对象。
餐饮行业里“创始人”名号的泛滥,实则与十几年前兴起的培训机构脱不开关系。
这些机构深谙包装之道,第一步久违给这些老板们造人设,正好“创始人”这个头衔光鲜亮丽,又自带权威感,完美契合了餐饮创业者们的心理需求。
他们从"匠人精神"的话术模板,到端着食材摆拍的标准化姿势,再到编造"三代传承"的品牌故事,一套完整的“创始人”包装流水线就此成型。
他们抓住的是这些餐饮老板们急于求成的心理,用一个虚无缥缈的头衔,让那些还未来得及沉淀的餐饮人,仿佛一下子跻身“企业家阶层”。
这种速成的“创始人”量产模式,让餐饮行业最珍贵的匠人精神日渐稀薄。
久而久之,大家便习惯性地在名片上印上这三个字,反正大家都在用,不用反倒显得吃亏。
当“创始人”满大街, 其实就没有创始人了
这种批量生产的“创始人”,已经失去了他本该有的分量。
这种现象,就像货币超发会导致通货膨胀一样。
头衔的泛滥让"创始人"这个曾经令人肃然起敬的称号日渐贬值,甚至一文不值。
曾经,“创始人” 意味着开拓与担当。当年毛家菜从韶山冲走向全国,创始人汤瑞仁用的是一勺一铲的坚持;火宫殿能成为长沙饮食文化的符号,背后是几代人的守正创新。
真正的创始人,是市场和食客自发赋予了他们这样的认可。
可现在的“创始人” 们,既没有开创品类的勇气,也没有深耕品质的耐心,只想着靠一个头衔走捷径。
当“创始人”开始满大街,餐饮行业就出现一个令人惋惜的现象:
那些真正配得上"创始人"称号的匠人,现在反而不屑于使用这个标签;
而刚入行不久的年轻人,却迫不及待地把"创始人"印在名片最显眼的位置,消费者已经形成条件反射:看到"创始人"三个字,第一反应是"这又来一个自诩的"。
这种现象背后,折射出餐饮行业的信任危机。当每个街角都站着自称"创始人",这个称号就完成了从"品质保证"到"避雷指南"的反转。
贴“创始人”标签, 实际上心理缺失的弥补
在心理学上,有个现象叫"补偿心理"。
也就是说,当一个人在某方面不够自信时,就会通过过度强调某个标签来填补这份缺失。
餐饮人热衷给自己冠上“创始人” 头衔,恰恰是因为尚未达到这个角色应有的高度,也未能真正胜任这份担当。
如今的餐饮行业,能沉淀50 年以上的品牌寥寥无几,能在某个品类里成为标杆、真正配得上 “创始人” 称号的,更是凤毛麟角。
绝大多数从业者既没有深厚的历史积淀,也没有扎实的口碑积累,便只能借“创始人” 的头衔给自己强行赋予身份。
从这个角度来看,给自己贴上“创始人”的标签,本质上是对自身不足的一种心理补偿。
真正的创始人从不是自封的。餐饮人若想担起这个称号,需要的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,用时间沉淀口碑,靠品质赢得市场与消费者的真心认可。
别在名片上印“创始人”了,先问问自己,你的店十年后还会在吗?少些自封的头衔,多些灶台前的深耕。
毕竟,满大街的的“创始人”,不缺你一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