部分图片来源网络,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
作者丨鱼头
尊重原创,拒绝一切未经授权的转载
不知不觉,又到了要给餐厅老板交“新菜”的时候,某厨师长正为此发愁。老板的要求有些复杂,“有典型的湖南风味元素”“食材得常见、平价”“处理方式不能太复杂”……这些“既要、又要、还要”的要求,让厨师长急得直皱眉。
忽然,他盯上了街边推着小三轮叫卖的臭豆腐,这不正是做菜的好材料吗!
于是,从这样的“灵机一动”开始,如今在湘菜馆能见到不少用臭豆腐做的“创新菜品”,从起初流行于市井的臭豆腐小龙虾、臭豆腐烧猪脚、臭豆腐煨甲鱼,再到如今开始有愈演愈烈之势:臭豆腐烧煨罗氏虾、臭豆腐牛蛙锅、臭豆腐烧鲍鱼……
从街边小吃到如今摇身一变,成了厨师们创新菜品的灵感来源,为何臭豆腐能如此受欢迎?
有记忆点,比“好吃”更重要
其实不仅仅是湘菜,在江浙一带,同样有着臭豆腐入菜的事例。哪怕是在上海这样美食喜好复杂的城市里,一道目鱼蛋蒸臭豆腐,也能用其独特的口味收获无数忠实粉丝。
这就是为啥如今餐饮人都急着强调自己是某个食材的“王者”,是某个菜品“原创”的原因:强化印象标签。如今提起辣椒炒肉,就会自动浮现费大厨与那一抹亮眼的绿色;说到吃水鱼,就会联想起王捌院子;提及紫苏牛蛙,就绕不开蛙来哒。
这些品牌或餐厅,虽然没有做到人人认可的“好吃”,却因为这些特殊的记忆点,让他们成功地积累了一大批忠实的爱好者。
风味标签,是能够让食客产生深刻印象的“捷径”。尤其对于当下的消费群体来说,口味合格的食物就像“千篇一律的皮囊”,吃过就忘,但“野生葫芦娃”,那非得去品品究竟是个什么滋味。
好用的不是“臭豆腐”,而是方法
有人担心,随着与市面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相似的菜品,曾经好用的“臭豆腐”也会陷入同质化的问题。就像曾经在市面曾经大火过的蒜蓉虾、跳水鱼一样,当大家都开始做“臭豆腐+”菜品,消费者难免审美疲劳。
虽然无法预测臭豆腐做菜这阵风还能吹多久,但从这道食材的流行,依然能可以看出一些好用的菜品创新思路。
用臭豆腐来做菜,无非看中了它的三个点:
它是极其典型的湖南小吃,接地气,市面认可度极高。湘菜馆们天天琢磨如何体现“地道湖南味”,这不近在眼前吗?这种自带的典型风味,用来做菜岂不是顺理成章?尤其对于在湖南以外地区发展的湘菜企业来说,臭豆腐做得好,甚至能够成为“流量密码”。
它的出品、价格较为稳定,是几乎不受季节影响的食材。
相比起讲究刀功、手法的鸡鸭鱼肉来说,它是不需高深的烹饪技术也能处理好的“食材”,能够帮助餐厅出品更加稳定。
不难看出,“臭豆腐+”的流行逻辑是:
首先,满足“湖南特色”“稳定”“烹饪难度低”等要求的食材,当然,这对于厨师们来说不算难事。
更重要的是“打破常规的搭配”,这是带来新鲜感与创意的关键。只要够大胆,哪怕你想用东安鸡的味型来做“辣椒炒肉”、用三合汤的方式来做“茶油炒土鸡”也未尝不可。
谁说“饮食文化”就非得循规蹈矩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