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湘菜人微报!

认证

大V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观点评论 >
    “辣得死”的壹盏灯,为何就是不肯听劝?
    发布日期:2025-06-17 14:46:35 阅读3762次

部分图片来源网络,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

作者丨彪哥

尊重原创,拒绝一切未经授权的转载


说起壹盏灯,大家脑子里蹦出来的第一印象一定是辣。


那道鸭掌筋,将多少英雄好汉按在地上唱征服,一道泡椒牛肉,又将少男少女的青春痘都辣了出来。


无数人提建议“少放点辣椒”,但并没用。他们甚至还在菜单后面标注:不能免辣、少辣,慎点。这牛脾气,还真少见。



很多人不解,为什么他就是不肯听劝,少放点辣椒,难道不适合更多人口味吗?


没想到,他的倔脾气反倒成了活招牌,外地游客拖着行李箱就来排队,就为体验一把正宗长沙辣。


更让人费解的是,今天那些被辣得说再也不来了的食客,明天又心心念念这一口要命的刺激。


不听劝的餐厅,都有两把刷子


在长沙,其实有很多“不听劝”的餐厅。


有些是因为过辣,有些是因为过咸,还有的因为过臭。


即使是一些头部餐饮品牌,也有被人相劝的经历。


比如费大厨和味上湘菜馆,就有消费者认为某些菜品过咸而提出过建议。


在长沙一些做鱼的餐厅里,也因为一道鳜鱼过臭,让不少人望而却步,但并不妨碍湘式臭鳜鱼成为“顶流”。


既然有食客提出建议,那为什么他们就是不肯听劝?


这些餐厅对产品口味有着自己的执着,不会为了迎合部分顾客而轻易做出改变。


而最终结果也可以看出来,他们的坚守是值得的。



壹盏灯从当初一个不起眼的苍蝇馆子,到今天超过20家门店的连锁品牌,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“辣”“咸”的鲜明标签。


虽然有一部分人对他的这种“咸辣”无法接受,但在今天的餐饮市场环境下,壹盏灯经受住了考验,这就是一种成功。


那些不听劝的餐厅,一般都有两把刷子。


这就像真正有本事的人,往往能在众说纷纭中坚守自己认为对的事情,并取得成功。


制造记忆点,强化“成瘾性”


当你在一家餐厅中午用完餐,可能晚上就忘记吃的什么了,这种没有记忆点的“中庸”餐厅,下次可能成了可去可不去的选择。


但如果你在壹盏灯吃完一餐饭,“爆辣”这个点可能让你记住一年都不会忘。


即使对于有些人来说,这种辣度会引起极其反感,再也不会去,但对那些重口味的人来说,如果想吃辣了,那壹盏灯就会从他脑子里冒出来。


当下,众多餐饮品牌为了迎合消费者,在口味上不断做出妥协,这是一种策略。


像壹盏灯这样,无限放大自己的标签,将“辣”做到极致,从而吸引一大批追求刺激、热衷挑战味蕾极限的年轻消费者,也杀出了一条血路。


而且,我们发现,那些生命周期长的湘菜,都是一些有个性的菜品,要不是腥,要不就是臭,要不就是辣。


比如臭豆腐,比如肥肠,比如酱板鸭。


壹盏灯的辣,实际上就是在制作“成瘾性”味觉符号,更成为了品牌最有力的传播武器,年轻人通过社交平台,分享自己吃完了一整盘壹盏灯的鸭掌筋,就变成了一种炫耀的资本。


听劝?那是“死路一条”


为什么壹盏灯不肯听劝?因为,听劝还真就是“死路一条”。


现在餐饮市场上并不缺像壹盏灯这种价格区间的品牌,也不缺像他这样网红打卡的餐饮场景。至于你说他的味道,只能说大差不差吧。


能让人记住的,大概率靠的还是他的“辣度”。


倘若壹盏灯听劝,降低辣度,那必然淹没于芸芸众湘菜品牌中。


所以,降低辣度,就是在自砸招牌,多年积累的差异化也会随之失去,你说,壹盏灯能听劝吗?


其实,不单是消费者相劝,餐饮人对壹盏灯“重口”湘菜的做法也存在担忧。


不少同行认为:就是壹盏灯这些品牌的出现,带偏了长沙菜,引领了湘菜重口风潮,弄得现在全国对湘菜的印象就是咸和辣。


还有人认为:壹盏灯懂长沙菜吗?用这种极端风味博取流量,最后伤害的还是整个行业,“壹盏灯们”种下了“湘菜就是下饭菜”的种子。


但是,不可否认的是,对于很大一部分外地食客而言,品尝正宗的湖南湘菜,“辣”还是他们的核心期待。


壹盏灯的“辣度”,恰好符合了他们心中“正宗湘菜”的具象化表现。


所以,才有前文中提到的,外地游客拖着行李箱就来排队,就为体验一把正宗长沙辣。


网红长沙,离不开长沙个性化餐饮品牌的加持。


壹盏灯吸引外地食客,也离不开他那“独一无二”的辣,他最怕的不是被骂"太辣",而是被遗忘成"不够长沙"。


壹盏灯的“爆辣”,实际上是一种生存策略。在餐饮行业,“平庸”比“争议”更致命,它宁愿让一部分人望而却步,也要让另一部分人欲罢不能。让人记住的,从来不是那些“还行”的餐厅,而是那些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“狠角色”。

分享 阅读3762次

发表评论
最新评论
暂无评论

推荐资讯
首页 大V 消息 我的